Partner im 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
PodcastsBildung有故事要說

有故事要說

故事 StoryStudio
有故事要說
Neueste Episode

Verfügbare Folgen

5 von 70
  • 昭和不死,但究竟特別在哪裡?ft. 龍貓大王通信
    「昭和是日本歷史上非常『激動』的時代。」 從 1926 年到 1989 年,昭和見證了日本的戰前輝煌、戰爭廢墟、經濟奇蹟,再到泡沫崩潰,最好的、最壞的,都在這個時代裡發生。 而對像龍貓大王通信這樣活過昭和的臺灣人來說,昭和有點近又有點遠。第一次在電視上看到《怪醫秦博士》(就是《怪醫黑傑克》)、第一次玩任天堂的紅白機、第一次聽到「大瀧詠一」這個名字⋯⋯很多「第一」都在昭和誕生。 ——換句話說,昭和可說是形塑了我們現在認識的日本,甚至是整個東亞文化。 這集「乾杯臺灣人」,我們邀請往往在螢幕後寫出有趣故事的龍貓大王,現身麥克風前,和大家分享: 📺「龍貓大王」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? 📺 昭和的影響力,如何滲進日本與臺灣人的日常? 📺 為什麼現在的我們要回望昭和? 「理解昭和,可以理解宇宙間唯一不變的真理,就是永遠都在變。」一起聽龍貓大王聊他眼中的昭和與此刻的我們⋯⋯ 想和故事聯絡或想聽什麼故事嗎?☞ 歡迎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?☞ 支持故事:https://bit.ly/BeStorian 想收到我們寄給你每週一個歷史小故事嗎?☞ 訂閱電子報:http://eepurl.com/gHT6Wv ▋在《昭和感性: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》裡,龍貓大王也有寫一篇故事喔! 👉 https://reurl.cc/ZNm7Mg 《昭和感性:昭和 100 年特別編集》是有理文化全新 MOOK 書系「故事別冊 The Story+」創刊第一彈,以昭和 100 年為時間節點,回望昭和時代在社會、軍事、政治與大眾文化等領域的重要發展軌跡。昭和不是一種單一記憶,而是一面多棱鏡,折射出日本現代史最斑斕也最矛盾的光影與感性。除了梳理日本昭和的歷史之外,本刊也試圖探究昭和的痕跡如何彰顯在當代臺灣當今的建築、食物、城市街景上,使昭和感性亦成為臺灣的一部分。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40:51
  • 特別節目!熱蘭遮觀察記事:四百年前荷蘭人離開臺灣的那一天,發生了什麼?
    🍗 為什麼 17 世紀的臺灣原住民養雞卻不吃雞? 🐢 一場船難,竟靠海龜救活了水手? 🎭 荷蘭人筆下的「Wayangen」,其實是早期的布袋戲? 🌪️ 沒有氣象預報的年代,颱風如何摧毀整座城鎮? 🚢 荷蘭人離開熱蘭遮堡那天,有哪些人選擇留下? 就在今年 6 月,臺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舉辦了「【述說熱蘭遮的故事】說故事工作坊」。在這個工作坊裡,我們邀請民眾一起從《熱蘭遮城日誌》出發,根據自己關心的主題,尋找荷蘭時代能引起共鳴的故事。最後,大家把這些碎片拼湊起來,創作出一篇屬於 21 世紀的「熱蘭遮觀察記事」。 這集故事小劇場,帶你聽見五個來自 17 世紀的臺灣片段——飲食禁忌、海上求生、娛樂表演、天災浩劫、權力交替。細碎卻真實的日常,讓我們離荷蘭時代更近了一點⋯⋯ 想和故事聯絡或想聽什麼故事嗎?☞ 歡迎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?☞ 支持故事:https://bit.ly/BeStorian 想收到我們寄給你每週一個歷史小故事嗎?☞ 訂閱電子報:http://eepurl.com/gHT6Wv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12:07
  • 李登輝逝世五週年,留下來的我們如何記住他?ft. 鄭睦群
    阿輝伯過世滿五週年了。人走了之後,該怎麼記住他? 「我很可惜,是總統過世之後才去基金會服務的。」 對鄭睦群來說,「李登輝」三個字意義深遠。作為歷史學者,他從研究長老教會與臺灣民主化的軌跡開始,到後來結識李登輝之女、同時也是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的李安妮女士,一路走到擔任李登輝基金會執行長,親身面對:當「民主先生」不在場時,我們要怎麼讓下一代記得他? 在沒有李登輝的年代,他選擇用各式各樣的方式串起記憶。2021 年起,基金會將例行的募款餐會改為紀念音樂會,他規劃 10 首與李登輝人生階段相扣的歌曲,並邀請吳念真導聆,讓現場的感動化為實際支持:「我們讓感動走在前面,捐款才會跟著來。」 而今年,基金會更與資策會、臺圖和故事攜手推出《PROTOTYPE:民主先生2.0》數位李登輝特展,打造能用中、英、日、臺語對話的「AI 李登輝」。「我們不是要複製一個全知全能的大腦,而是讓他變成一個溫暖的標的物,或是年輕世代理解民主真諦的敲門磚。」 這集「乾杯臺灣人」,我們邀請鄭睦群來分享: ✨ 當年為何決定接下基金會轉型的挑戰? ✨ 他怎麼看李登輝在民主化過程中的關鍵角色? ✨ 又如何透過不同媒介,讓「李登輝」持續活在臺灣社會裡? 李登輝逝世五週年,記憶該如何被保存、轉化,才不會只剩課本上的三行字?來聽 Podcast 跟我們一起尋找答案⋯⋯ 想和故事聯絡或想聽什麼故事嗎?☞ 歡迎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?☞ 支持故事:https://bit.ly/BeStorian 想收到我們寄給你每週一個歷史小故事嗎?☞ 訂閱電子報:http://eepurl.com/gHT6Wv ▋ PROTOTYPE:民主先生2.0 數位李登輝特展 👉https://reurl.cc/mYOn1G 李登輝基金會與資訊工業策進會、國立臺灣圖書館、以及故事StoryStudio合作,於國立臺灣圖書館 6 樓推出【PROTOTYPE:民主先生2.0 數位李登輝特展】,透過人工智慧(AI)科技,建立一位能夠與他對話、共同成長的「民主先生2.0」。 問他現在身在何處,他或許會說:「我已化身為千縷微風,翱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。」——《千風之歌》 其實李登輝就在那裡,始終引領我們向前邁步。 展覽地點:國立臺灣圖書館 6 樓(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 85 號) 開放時間:2025 年 7 月 30 日~2027 年 7 月 30 日,配合國立臺灣圖書館 6 樓開放時間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37:11
  • 最懂臺灣的日本記者,怎麼看故宮百年?ft. 野島剛
    1925 年 10 月 10 日,故宮博物院在北京正式成立。 今年,是故宮一百週年。一百年來,故宮不只是座單純的博物館,它的每一步都映照著臺灣政治環境、國族認同及兩岸關係的變化。 「今天的故宮長什麼樣子,就是我觀察臺灣社會、政治現況的標準。」 野島剛關注臺灣數十年,被稱為「最懂臺灣的日本記者」,他以記者與作者的身份,採訪歷任故宮院長,紀錄並見證這座百年博物館如何在臺灣落地生根。對他來說,故宮是一面放大鏡:不論是「南院為什麼要蓋在嘉義」、院長一句話引發的輿論風暴,故宮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臺灣社會的神經。 但故宮的下一個一百年會怎麼發展?它可以跳脫政治框架,並成為一座屬於臺灣人與國際觀光客、「大家的博物館」嗎? 這集「乾杯臺灣人」,我們邀請野島剛來分享: 🏛️ 為什麼「在我們有記憶以來,故宮不斷增加,每個政治人物都想蓋故宮」? 🏛️ 南院選址的背後,究竟是地方政治的斡旋,還是另有故事? 🏛️ 故宮如何更親民?從咖啡館、拍照點到多語導覽,故宮的挑戰是什麼? 透過野島剛這位日本記者的眼睛,我們或許能更清楚地看見:這座博物館如何成為臺灣社會的一面鏡子,又該如何迎來下一個百年。 想和故事聯絡或想聽什麼故事嗎?☞ 歡迎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?☞ 支持故事:https://bit.ly/BeStorian 想收到我們寄給你每週一個歷史小故事嗎?☞ 訂閱電子報:http://eepurl.com/gHT6Wv ▋ 在故宮百年前夕,野島剛的《故宮百話:百年博物館的政治力與品牌力從何而生?》也出版了! 👉 詳情請看:https://reurl.cc/GNqejZ 從中國北京到南京、四川,最後到了臺灣,在臺灣落地生根的故宮,曾有全球五大博物館之一的美譽,作為文物守護者、臺灣近代史的見證、超強文化IP,它如何在當代與民眾對話?什麼原因造成故宮品牌的弱化?它的展覽如何開創新局? ✦ 紀念故宮一百周年力作,《故宮九十話》全新增訂版 ✦ 百篇文物故事、時事議題及人物訪談梳理事件始末、闡釋不同觀點,引發更多辯證與思考!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33:19
  • 這一生,他們不只是旁觀者:攝影師鏡頭下的臺灣民主現場 ft. 鍾宜杰、林生祥
    我們對臺灣社會運動的印象,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照片、影片—— 那些群眾推擠、拉開布條、與警方對峙的瞬間。 但在照片的背後,有著拿起相機的攝影師。 他們不是「中立客觀」的旁觀者,而是站在第一線、用鏡頭和身體一起參與衝撞的人。 「攝影師一定得在現場。」 現在,終於有人要來說沉默的他們的故事。 紀錄片《民主之眼》聚焦九位攝影師的鏡頭,記下 1980 到 2000 年,臺灣社會走在民主化道路上遭遇的種種。當年,導演鍾宜杰看著這些人扛著相機衝到最前線;多年後,換他舉起攝影機,把這些前輩的故事、和鏡頭背後的風景,留給下一代。 而同樣參與多場社會運動的音樂人林生祥,則用音符為這些影像找到另一種出口。對他而言,「參與社會運動會得到很多跟沒參與的人很不同的生命經驗,在對抗國家機器的過程中,整個世界開始立體起來。」 在這集節目裡,他們一同聊聊: 🎥 當時年輕的鍾宜杰與林生祥,如何第一次走進社運現場? 🎥 影像跟音樂怎麼合作,會擦出什麼火花? 🎥 這部片想和「不在場的一代」說些什麼? 那些鏡頭下的吶喊,仍在提醒我們:民主得來不易,而記得它,是我們共同的責任。 想和故事聯絡或想聽什麼故事嗎?☞ 歡迎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?☞ 支持故事:https://bit.ly/BeStorian 想收到我們寄給你每週一個歷史小故事嗎?☞ 訂閱電子報:http://eepurl.com/gHT6Wv ▋《民主之眼》集資中,任務是持續將本片送進校園,成為公共的教育資源,敬請支持! 點這裡看詳情 → https://wabay.tw/projects/eyesondemocracy 👀 導演的話: 很長一段時間我發現,年輕人分不清楚戒嚴、解嚴、二二八事件、白色恐怖⋯⋯究竟是怎麼回事。自由民主在臺灣已經像空氣一般地自然且理所當然,使得人們常常去脈絡地理解身邊事物。不久前的那代人流血流淚為臺灣爭取了今天的民主自由,如果我們不繼續守護,那麼就很容易被剝奪而失去。 👀 關於民主之眼: 40 年前,臺灣社會出現一群滿腹理想與正義感的攝影記者,當年他們在街頭衝撞、在民主運動場合拍攝。這三部紀錄片跨越了 20 年的拍攝,使用了 400 餘張歷史照片與紀實攝影作品,累積 20TB 的拍攝檔與影音素材。透過攝影師們的觀察,以照片為見證,回顧臺灣自 1980 到 2000 年所走過的歷史軌跡。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33:13

Weitere Bildung Podcasts

Über 有故事要說

文字寫不完的,讓我們說給你聽!由故事 StoryStudio 製作,邀請有故事要說的人,來和大家說說他的故事。希望能陪伴你在這個紛亂時代中,找到思緒可以停泊的地方。 想和故事聯絡或想聽什麼故事嗎?☞ 歡迎來信:[email protected] 喜歡我們的內容嗎?☞ 支持故事:https://bit.ly/BeStorian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Podcast-Website

Höre 有故事要說, Wissen mit Johnny und viele andere Podcasts aus aller Welt mit der radio.de-App

Hol dir die kostenlose radio.de App

  • Sender und Podcasts favorisieren
  • Streamen via Wifi oder Bluetooth
  • Unterstützt Carplay & Android Auto
  • viele weitere App Funktionen

有故事要說: Zugehörige Podcasts

Rechtliches
Social
v7.23.10 | © 2007-2025 radio.de GmbH
Generated: 10/29/2025 - 6:47:18 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