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rtner im RedaktionsNetzwerk Deutschland
PodcastsBildung刘轩的Howto人生学

刘轩的Howto人生学

刘轩的Howto人生学
刘轩的Howto人生学
Neueste Episode

Verfügbare Folgen

5 von 11
  • 音乐不只是技巧,而是生命的共鸣 ft. TMAF 执行长 陈则言
    很多人小时候学音乐,是因为升学加分、爸妈期望、或一句「学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」。但如果只是练指法、背乐谱、怕弹错,我们真的学到了「音乐」吗?在这一集的How to人生学,我邀请到知名的中提琴演奏家和教育者,同时也是 TMAF 台北大师星秀音乐节的执行长:陈则言 Brian Chen,一起谈谈什么样的教育,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音乐人,也谈他如何打造一个打破师生距离、结合教学与表演的TMAF,让世界各地的年轻音乐家与国际大师齐聚台湾,可以比邻而坐、共同交流探索。这集献给每一位曾学过音乐、或正陪伴孩子学音乐的你。也许,我们都该问问自己:「我有把人生,放进那一个音符里吗?」重点段落(01:40) 一连串的意外,造就了陈则言的中提琴之路?(05:15) 从技巧到表达:成为音乐家不能少的那一块是什么?(07:46) 因害怕而练习 vs. 在玩乐中成长(14:20) 两位改变陈则言一生的老师:林安成与Michael Tree(16:30) 刘轩与启蒙老师Leonard Eisner第一次上课的回忆(21:11) 什么是TMAF?一场打破师生距离、共同生活的音乐革命(29:54) 人生进来了,音乐才完整节目中提到的作曲家与乐曲(15:04) 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(19:22) 李斯特Franz Liszt(27:31) 柴可夫斯基 第6号交响曲(悲怆)Symphony No. 6 (Tchaikovsky)(30:16) 贝多芬 第5号交响曲(命运号交响曲)Symphony No. 5 (Beethoven)(30:40) 巴哈 哥特堡变奏曲 Bach: Goldberg Variations by Dmitry Sitkovetsky(31:15) 萧邦 练习曲作品10第3号(离别曲)Étude Op. 10, No. 3 (Chopin)
    --------  
    32:05
  • 乖孩子的代价:当我们把自己困在角色里 ft. 心理师林静君
    📌本集节目中提及之个案故事,皆经过内容变更与个资保护处理,并符合心理谘商专业伦理与保密规范。他总是最乖、最懂事,是家人眼中的骄傲,也是朋友口中「很好相处」、「很会照顾别人」的那一个。但没人知道,他其实早就累了。因为他从来不敢说「不」,也从来没问过自己:「我真的想要这样的人生吗?」在这一集节目中,我们邀请到《以爱为名的童年俘虏》的作者——谘商心理师林静君,一起来谈谈:当我们从小被教育成「乖孩子」,那份乖巧背后,藏着什么样的心理代价?我们又该如何突破自我设限,为自己争取喘息与自由的空间?这集节目,是给所有「从来不自私」的你:学会觉察、学会选择,最后勇敢为自己负责。
    --------  
    30:56
  • 当孩子得了忧郁症,父母该怎么办?一位爸爸的陪伴练习 ft. 李施德 Tim Lee
    ⚠️收听提醒⚠️本集谈及青少年忧郁、自伤与轻生等议题,建议在适当情境下收听,并依自身状况斟酌聆听。Yaelle是一位懂事、坚定、拥有强烈意志力的女孩。她跟着爸妈从美国搬到台湾。起初只是偶尔的情绪不稳,大家以为只是适应期的低潮,或是青春期即将来临的征兆。直到她开始出现暴怒、自责、自伤的行为,爸妈才逐渐意识到,这不只是情绪波动,而是更深层的困境。十六岁那年,Yaelle被诊断为重度忧郁症。在这集节目中,我邀请到她的父亲 Tim Lee(李施德),分享他作为爸爸的真实经历:从焦急地想让女儿「好起来」,到学会放下拯救者的角色,只专注成为一个值得信任的陪伴者;从无法靠近、不被接纳,到重新理解女儿,也被女儿重新理解。这是一段关于父亲的成长旅程,一场与忧郁共处的修复历程,也是亲子之间,慢慢学会靠近的故事。
    --------  
    36:09
  • 成功、遗憾与拥抱:哈佛30周年同学会
    在哈佛校园动荡又充满情感的此刻,我踏上了回母校的旅程,参加三十周年同学会。这不只是一次校友间的久违重逢,更像是一场深刻的人生对话──对于「成功」的重新定义、对「遗憾」的体会、以及如何在中年之后,依然勇敢拥抱未竟的梦。当校园里旗帜飘扬、老朋友的拥抱一一到来,我也看见了每个人身上被岁月沉淀过的深度。有的同学曾经站上人生巅峰,有的经历挚爱离世或监狱风暴,而更多人,则是在面对生活的高低起伏后,变得更谦逊也更柔软。这趟旅程,也让我重新思考──教育的价值是什么?我们该怎么走过中年危机?而「成功」的标准,是否也该改写?本集,是一封写给过去、也写给未来的信。如果你也在思考人生的方向,不妨听听这段旅程的故事。
    --------  
    22:58
  • 当生活拐了个弯,我们也丢了一部分的自己
    上周跟老婆去看歌剧,完全不是我想像的那样。想像中,歌剧是贵族老人的娱乐。虽然现场白发人的确占多数,但年轻人也不少。有些情侣盛装出席,有些则看起来像是街上随便走进来的。我还看到一个60几岁、戴着文青黑框眼镜的女士,身着紧身裤,手上拿着安全帽,就这么自己来看剧。想像中,歌剧是很形式化的演出,毕竟所有的戏都是经典,剧情上不会有什么surprise,歌词也都是外文,所以应该来欣赏的,就是歌手的功力吧!但令我意外的是歌剧的布景和舞台效果有多么讲究。有一幕还原了19世纪初的巴黎街头,台上有上百人,包括成群的小朋友,还有人牵着活生生的驴子走来走去!难怪瓦格纳曾经宣称歌剧是「最全面的艺术」,因为综合了音乐、戏剧、诗词、舞蹈、还有视觉效果。亲自体验了歌剧,才知道原来外行人也有不少热闹可看。在想像中,歌剧演员是异类生物,因为要在无麦克风的状态下,唱到能穿透一整个交响乐团的音量,那种肺活量应该让他们说话也像是在吼叫吧!但我们看的这场秀结束后,指挥家和主演们还在台上进行了一场座谈,其中两位女主角都是美国人。听了她们唱了两个多小时的意大利歌剧后,转回英文侃侃而谈,而且还是再普通不过的美国腔,那种反差简直跟「起乩」前后一样大,而他们在演出时,还真的让我觉得自己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意大利,实在很令人佩服。这出剧La Bohème波希米亚人首演于1896年,在意大利的都灵皇家剧院。也就在同一个时期,乔治梅里艾在法国以新媒介「移动的照片」做实验,创造了最早期的电影特效。快转到2025,我们在电影院看到再夸张的CGI特效都不觉得惊讶,而歌剧已经成为了相对小众的高端娱乐,但为何光是在大都会歌剧团,《波希米亚人》就已经演了超过1400场呢?在剧后的座谈会,指挥家Giacomo Sagripanti 给了很好的解说:「因为它谈到的爱很单纯又很强烈,就像是青少年体验生命的强度一样。而我们在座的,谁没有年轻过呢?」这个诠释让我顿悟:原来歌剧所见证的,就是「生命力」,而就如同真实人生一样,没有任何一天是一样的,也没有能让你能剪接和重来的余地。真实的生命力加上真诚的演出,管它听不听得懂,就是有渲染力。我和Cardin能有幸观赏到大都会歌剧院《波希米亚人》的第1409场演出,要感谢的是我的好友、也是茱莉亚音乐学院和哈佛大学的学妹,Mimi Yu 尤虹文。她只传个讯息问我「想不想看剧?」我说「好啊!」就有两张票在大都会歌剧院的票房等着我去拿,即便她人不在纽约。在古典乐界,Mimi就是那么罩,但她一点架子都没,反而还特别谦虚。最新一集的podcast节目,换她访问我,现在已经上架,我们两人谈的不是歌剧,而是人生,也是我觉得很坦诚、痛快的一次对话,欢迎大家去听听!
    --------  
    53:45

Weitere Bildung Podcasts

Über 刘轩的Howto人生学

心理学者刘轩的播客。 人生没有标准答案,很多事学校教不了。 但这里有Power up秘笈: 100种活出人生意义的可能性, 好好生活的必备心理技能, 都在《刘轩的How to人生学》。
Podcast-Website

Höre 刘轩的Howto人生学, Hörsaal - Deutschlandfunk Nova und viele andere Podcasts aus aller Welt mit der radio.de-App

Hol dir die kostenlose radio.de App

  • Sender und Podcasts favorisieren
  • Streamen via Wifi oder Bluetooth
  • Unterstützt Carplay & Android Auto
  • viele weitere App Funktionen
Rechtliches
Social
v7.20.2 | © 2007-2025 radio.de GmbH
Generated: 7/13/2025 - 11:18:02 AM